基本信息:
书名:大师谢晋基本信息: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印刷时间:
版次:1
印次:
页数:279
ISBN(咨询特价)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纸张: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大师谢晋》是导演谢晋生前唯一认可的个人传记。作为谢晋生前好友,作者顾志坤先生揭开了寻常人所不知的大师谢晋在影坛燃烧五十年的情感和心路历程,还原了一个完整的最真实的谢晋,娓娓讲述了谢晋如何从一个喜爱读“闲书”的懵懂少年,到叱诧国际影坛的一代宗师,如何成长为一个电影时代的典型代表,树立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从让人眼睛一亮的《女篮五号》到让人热泪盈眶的《战争》,谢晋充满着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的影片,始终受到万人瞩目。《大师谢晋》带您重温经典之旅,感受大师谢晋的大情大义、心理纠结和强烈似火的爱国主义情操,看大师谢晋轰轰烈烈的“的燃烧”。·查看全部>>
目录:
序第一章 少年时光引子第一节 童年时期第二节 中学生涯第三节 离家出走第二章 江安恋曲第一节 美丽的初恋第二节 重庆岁月第三节 迎娶新娘第三章 在艺术殿堂门口第一节 初涉影坛第二节 政治风暴第三节 《女篮5号》第四节 为“娘子军”寻找火辣辣的大眼睛第四章 厄运横来第一节 半途夭折的《舞台姐妹》第二节 红色恐怖第三节 带着镣铐跳舞第四节 慧眼识陈冲第五章 从地狱到人间第一节 的摇篮第二节 勇闯禁区第三节 朱时茂当“牧马人”第四节 荣获马尼拉电影节金鹰大奖第五节 《秋瑾》第六章 血与火的洗礼第一节 争夺“花环”第二节 李准改“花环”苦熬十天第三节 唐国强毛遂自荐第四节 武珍年东北逮“老虎”第五节 “花环”练兵第六节 “花环”实战第七节 “花环”亮相轰动观众第七章 《芙蓉镇》第一节 刘晓庆非常想演胡玉音第二节 锁定“芙蓉”外景第三节 刘晓庆姜文成“搭档”第四节 谢晋片场戒酒第五节 上海“起火”第六节 转移“芙蓉”阵地第七节 “芙蓉”一波三折第八章 《最后的贵族》第一节 酝酿“贵族”第二节 林青霞爽约“贵族”第三节 赶潘虹“上架”第四节 谢晋放炮文代会第五节 “贵族”赴美谢晋抠钱第六节 谢晋大骂潘虹“混蛋”第七节 “贵族”的突破第九章 路漫漫而艰难第一节 爱子走失心如刀绞第二节 金鸡奖出六项空缺第三节 对电影市场的无奈第十章 《清凉寺的钟声》第一节 李准怕“燃烧”不见谢晋第二节 谢晋向冯骥才“逼债”第三节 “冤孽”变“钟声”第四节 探索的迷茫第五节 栗原小卷变身“老太婆”第十一章 故乡影展第一节 群星相聚百感交集第二节 绍兴参观第三节 移师杭州第十二章 爱在延伸第一节 傻儿阿三去世第二节 潘虹霞飞广告真相第三节 爱上“启明星”第四节 自己开公司第十三章 再作冲刺第一节 《老人与狗》第二节 沉寂的1994第三节 日本印象第四节 《女儿谷》第五节 眷恋老家第六节 娘子军王时香的悲惨遭遇第七节 泪送夏衍第十四章 最后的辉煌《战争》第一节 动情的演讲第二节 筹措上亿资金第三节 打响“战争”第四节 “战争”上映轰动全球第五节 筹拍新片第六节 从影50周年纪念众星说谢晋第十五章 最后岁月第一节 我要像黑泽明一样倒在片场上第二节 渴望第三节 魂归故里跋附录:谢晋电影年表·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作者简介:
顾志坤,1952年生,1969年投笔从戎,1982年转业回故乡。 自197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起,至今已发表400余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东山再起》《梁山伯与视英台》《竹林七贤之嵇康传》。中短篇小说集《冲出死海》《皇后号上的魔影》及散文集《白马湖畔一支柳》等。多部作品曾多次获奖。并被绍兴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绍兴市第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绍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查看全部>>
书摘:
第一节 半途夭折的《舞台姐妹》 著名电影理论家孟犁野在《当代中国电影史上一次中途夭折的创作高潮:试论“双百”方针提出前的电影创作态势》一文中指出:“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的中国当代电影,即通常所谓‘十七年电影’,经历了一段坎坷曲折的历程,三起三落。第一个起落出现在中国当代电影起步后的第二年,即1950年,这年生产了以《白毛女》为代表的26部影片,可谓旗开得胜首战告捷,然而好景不长,翌年即跌落到低谷,1951年只生产了一部故事片。第二个起落被认为是‘十七年电影’的高峰,出现在1955年建国10周年之际,这年推出了以《林家铺子》、《林则徐》等优秀之作为首的97部故事片。在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的岁月后,于1963年到1965年间,又出现了一两部敢于张扬人性,而且在艺术上也比较精粹的佳作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这被称作是第三个高峰。有的同志把上述‘三起三落’的状况,形象化地比喻作一个‘山’字。” 但令人遗憾的是,孟犁野先生在论述电影的第三个高峰期中所列举的精粹佳作《舞台姐妹》,其实在它尚未“登山”之前,就已经出师不利,甚至半途夭折。至于说它曾经登上过高峰的话,那也是1979年以后的事情,随着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中国电影界从这一年开始,才又艰难地迈出了新的步伐,而此时,距《舞台姐妹》被打入冷宫已是遥遥10年之久了。 《舞台姐妹》是谢晋继《红色娘子军》之后拍摄的又一部力作,这部片子所反映的故事发生在浙江农村,也就是他的故乡,基于从小就熟悉江南乡下“草台班子”那种浪迹天涯的生活,特别是耳濡目染演员们在台上台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与遭遇,因此在很久以前,他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把这些越剧艺人的生活搬上银幕。机会终于来了,就在完成了《红色娘子军》之后,他有了一段短短的休整期,他在这个休整期中把上级交给的《大李,老李和小李》一片完成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舞台姐妹》的创作中去了。 《舞台姐妹》的编剧是徐进和林谷,徐进是越剧方面的专家,他因编写剧本《红楼梦》和《梁祝》而成名,而林谷则熟悉电影剧本方面的套路,因此两人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经过了几次讨论,提纲和初稿很快出来了。梗概是这样的:在解放前的浙江农村,童养媳竺春花,因为不堪忍受,逃婚闯进了一个走江湖的越剧戏班里,在班主和尚阿鑫苛刻的条件下,订立了“三年学艺,四年帮唱”的关书,从此春花跟着戏班走村串镇,受尽了地主恶霸的欺侮,到上海后,又遭受汉奸、特务的迫害。在那罪恶的社会里,春花与曾经患难相共的结拜姐妹月红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春花接受了新闻记者江波的进步思想影响,团结越剧界姐妹,上演了根据鲁迅先生原著改编的《祝福》等进步剧目,月红却陷入了资产阶级的泥坑而堕落了。解放以后,越剧和其他剧种一样,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培养。春花在新的舞台与新的生活中,决心改造思想,演一辈子戏,而月红则在春花和同志们的帮助下,表示要记住过去沉痛的教训,决心重新做人。 毫无疑问,这出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戏,很快得到了电影厂和电影局领导的认可和批准,电影立即投入了拍摄,演员的阵容是很强的,春花由北影厂的谢芳扮演,谢芳因在1959年主演《青春之歌》而蜚声影坛,时年仅25岁,之后又主演了《早春二月》。月红由天马厂的曹银娣扮演,解放前已红极一时的上官云珠演片中的“越剧皇后”商水花。这个角色虽不是主角,在片中也不过十来个镜头,但上官云珠却演得特别认真,在影片中,她有时漠然地“白了一眼”,有时“转动一下眼睛,外表像一潭死水”,有时“凄然地收拾自己的东西”,有时是“憔悴脸上露着妒意。”寥寥几个镜头,把一个人老珠黄的老艺人的辛酸生活和悲惨遭遇,透明,立体,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们面前。 风光宜人的江南水乡为《舞台姐妹》的拍摄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场景。在绍兴,在诸暨,在东阳,在富阳,谢晋像一个善征惯战的指挥员,带着摄制组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横贯东西,那时交通还不发达,他们有时坐车,有时乘船,有时撑竹排,有时只好委屈自己的藉走路。但走路也有走路的好处。因为这样可以寻找到片中的理想外景,有时为了找一处水台,一处庙台,一处山台,或一处祠台、楼台,车船不通,他们只好走。苦是苦了点,但置身在秀山丽水的江南水乡中,在尽情地摄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镜头时,也使自己的心灵接受了美的熏陶,因此,反倒使他们生产了一种苦中有乐、苦中有甜的感觉。 但是,委婉而凄苦的戏文还未在舞台上落幕,谢晋得到一个极坏的消息:张春桥对这个片子不太满意。张春桥时任上海市委候补书记,宣传部长,有名的笔杆子,很多人都怕他,不但怕他的笔,也怕他的脸,因为他的脸从来不笑。谢晋当然也怕他。因此,这个消息一经传来,他就变得有些战战兢兢,甚至有点坐立不安了。 谢晋是一位书卷气很浓的艺术家,他以前一向不太关心政治,这倒不是说他存心要远离政治,而是政治对他这样的人保持着距离和警觉,从解放初期的对电影《武训传》《关连长》《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所波及的对旧社会过来的电影工作者的不信任,到五七年的“反右”,以及差不多在同一时期的在银幕上“拔白旗”运动等等,无不说明这样的问题。 而现在,当《舞台姐妹》遇到了责难,而且是来自张春桥的责难,谢晋便不得不将那原先对准着戏曲舞台上的摄影机调转头,第一次对准了他以前不太关注的而又显然是陌生的政治舞台上来。1964年政治舞台上演的“戏”是很热闹的,别的不说,单说文艺界,就发生了两件耐人寻味的大事情,第一件是这一年的6月,由周总理亲自挂帅,搞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气氛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第二件事是毛泽东主席在文艺界的整风报告中,口气严厉地批评文艺界:“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不执行党的政策”,“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而批示的日期正好是会演期间。这两件事情,究竟有何必然的,是否有某种政治背景,谢晋当然不得而知。但从这两件事情中,谢晋却看出了一点名堂,文艺界的一场政治风波,可能又在酝酿了。基于有了这样的预感,谢晋便又将摄影机的镜头从政治舞台上调过来,重又对准他所拍摄的影片中去,当然,改动是必然的了,尽管文化部电影局的夏衍、陈荒煤认为该片对艺术界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有帮助,但谢晋还是决定将片子中的结尾改得明朗些,更富有政治色彩些。他是这样改动的,在原来的片尾中,一对姐妹坐在水波荡漾的小船上,这时候,已走上新生活的月红深有感触地说:“以后我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并问春花在想什么,春花思忖有顷,说:“我在想,今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唱什么样的戏。”应该说,这句话作为结尾是动人而含蓄的,而现在谢晋把春花的这句话改为:“今后,我们要做人,唱戏。”影片试映的时候,有观众听了这句话就哄堂大笑,谢晋自己也想笑,这种笑,在谢晋以后漫长的艺术生涯中还会发生很多次,这就是中国艺术家扭曲的心理现状。这又是一种多么残酷的心理现状啊!·查看全部>>